为何洪秀全11年没有离开“王府”
洪秀全这个开国皇帝,和很多开国皇帝都不一样。别的开国皇帝,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一定会带兵四处作战,而且大都会亲上战场,冲杀在最前面。就算是革命成功了,他依然不会得到安宁。他还要处理功臣问题,处理立储问题,处理守边问题,总之是忙得不可开交。
(洪秀全像)
但是,洪秀全不一样,自从定都天京后,他别说率军到战场上厮杀,就是离开“王府”出来和大臣们见面,也很少有过。史料记载他“11年没出过王府”。那么,洪秀全为什么会这样呢?
洪秀全为什么不愿出“王府”?因为他贪图享乐。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这个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只要看看洪秀全那精美的王宫,那数千个后宫,就明白他确实非常迷恋享乐的生活。
洪秀全早年生活很艰苦,多年苦读又考不上功名,因此,一旦接触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会非常迷恋。贾岛有个诗句表现他考取功名后的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长安花”,指的是长安的美女。用贾岛这句诗来解读洪秀全,再恰当不过了。
(创立太平天国)
古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打天下的时候,南征北战,打下江山更要到处巡视,因为江山是自己的了,到哪都是自己的家;世界这么大,都想去看看,皇上也不例外,要不然这辈子白活了。可是人家太平天国时候的洪秀全却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外面的世界很美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洪秀全1814年出生,定都天京的时候四十来岁,正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时候,又怎么能抵挡住外面的诱惑呢?
我们之所以提出以上问题,那是因为对洪天王的“王府”缺乏了解,了解之后就会对洪秀全不出王府一事表示理解: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王府里面的世界更精彩。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里面的世界诱惑更大。
洪秀全曾经对金田的老乡说过,等老乡们吃肉了,俺秀全才敢喝汤;老乡们都住上高楼了,俺秀全才敢住进茅屋;等家乡的光棍都娶媳妇了,俺洪某才会成家。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俺拜上帝会的宗旨。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自己就没有了人身自由。什么东王、西王的“裹挟”了洪秀全。非给他盖宫殿,非给他大兴土木,非给他选美女。他们的理由也不容反驳,洪秀全天王这些年日夜为革命操劳,如今革命成功了,也该在找个蜗居,在白天操劳之后,晚上也有个操劳的地方吧。因此,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一进南京城就失去了自由。王府建成后就更是身不由己了。
洪秀全没有离开天王府,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洪秀全没有起义的时候是个屌丝,一点艳福也没。整天身上酸气熏天,女人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别说跟美女擦出感情火花,就是多看一眼也会被骂“臭流氓”。
但当了天王后,天下美女尽入怀中,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美女们反过来要看天王的脸色,天王的雨露成了神水。在王府里真可谓天天西门庆、夜夜唐伯虎,其乐融融,不能自拔,人间多少景,最美温柔乡。任何一个人都舍不得出来,也出不来。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动摇了满清的统治,让满清统治集团惊恐万状,对“匪首”洪秀全恨之入骨,他们恨不得把洪秀全抽筋剥皮。因此清廷不仅悬赏千万要取洪秀全项上肉头,更直接派出刺客潜入天京城妄图暗杀洪天王。如果洪秀全出了王府,安全就没有绝对保障,所以还是呆在王府里头为妙。
古今所有君王都要把自己弄得很神秘,轻易不在大庭广众下出现,一是要觉得他们是真空天子,跟凡人不同。二是要掩饰自己的缺点。
天王府是洪秀全接受群臣朝拜和生活的宫殿,换句话说也就是洪秀全的家,因此做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11年间没有离开天王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一生中都没有出过紫禁城,万历皇帝更是48年没有离开过紫禁城。那么洪秀全11年间在天王府中都做些什么呢?
一.接受百官朝拜。太平天国所实行的是军师负责制,也就是说是由军师总揽一切朝政事务,天王洪秀全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却并不负责具体事务。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每逢节日庆典举行朝会,群臣聚集天王府向洪秀全参拜行礼。这点与清朝皇帝每日早朝大不相同。二.研究教义理论。这是洪秀全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起家,洪秀全就是教众们的精神支柱,早在创立拜上帝教之初,洪秀全就创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理论著作。进入天王府后,洪秀全先后创作了500首《天父诗》、《御制千字文》等著作,又亲自删改了《圣经》等。三.享受帝王生活。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首当其冲的要务便是修建天王府。天王府在原两江总督官署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洪秀全征用数万民众历时半年才得以竣工,不料却因失火被焚。于是再度重建,重建后的天王府方圆十余里,分内外两重,外重称为太阳城,内重称为金龙城。太阳城向南开门,称为真神荣光门。门内有鼓吹亭,盖琉璃瓦,亭内四柱刻有五色盘龙。亭子以内又设一门,称为真神圣天门。圣天门内设有数十间朝房,中间有一牌坊,牌坊后面是正殿,称为金龙殿,雄伟壮丽,极尽奢华,门梁四柱皆涂以赤金。金龙殿后是一条走廊,走廊之后称为后殿,左右各有一池,池中有石舫两艘。池后是内宫,是洪秀全与众王娘日常生活的地方,分左右两区,每区内有大殿一座,偏殿环绕。最后面设花园一座,称为后林苑,苑内有湖,湖上有假山,以桥联接。洪秀全后宫中有88位王娘,作诗改文之余便携美在天王府内钓鱼、赏花、踏青,享尽齐人之福。如此洞天福地,难怪天京城破之际,李秀成劝他让城别走,洪秀全却死活不同意,换作任何人相信也都不愿意就此离开,这也是人之常情嘛!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平军冲破清军的层层堵截,一路攻城拔寨,占领南京城并在此定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期。可是,自从洪秀全来到南京后,便再也不愿去过东打西杀的日子了,而是躲在天王府内过起了逍遥快活的日子。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讲到,太平天国之所以会失败,除了阶级的局限性和统治阶层矛盾的激化,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洪秀全赖在南京不走,致使被清军消磨殆尽。
由于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清军的严密封锁下,使得外界对其内部情况知之甚少。不过,据学者的相关研究来看,天王府内奢华无比,里面住着几十位后妃,更是有近两千名年轻美貌的女官和女侍,犹如一个偌大的伊甸园。
洪秀全是个很会享受的人。在起义后不久,洪秀全便开始为自己和兄弟们“谋福利”,硬是修正了之前的教义,称天父允许他娶多名女子,并也给诸王放宽了限制。据后来被俘的洪天贵福供述,洪秀全在天王府内便有八十余名后妃。
天王府内除了后妃,还有将近两千余名年轻美貌的女子,她们是太平天国内的女官和女侍。太平天国允许女子为官,甚至在开设科举时,还允许女性参考。如此一来,在天王府、东王府里,还有一大批女性官吏。
另外,因技术不过关,曾经尝试阉割太监,但可惜不具备相关经验和技术,未能成功。此后,索性便采用了女侍。在天王府和东王府内,存在着大量的女侍,却没有其他男人,真可谓是如同伊甸园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还将稍稍懂事的洪天贵福弄到外面去住,目的就是保证自己在天王府内的绝对权威。试想,这样的环境,如此的待遇,他还能愿意离开么?
其实只要大家了解了洪秀全起义的性质,那么大家就不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太过于疑惑了。
与历史中的很多农民起义一样,洪秀全也是借助宗教发家的。
而这个帮助他发家的宗教就是从西方流传过来的基督教。
原本的洪秀全只是一个连秀才都考不上的落魄书生,但是在他一次从传教书籍中接触到了基督教的理念后,他的人生开始出现了转折。
接下来,他依靠那些书籍中的基督教义以及自己本土化的一些改变创办了拜上帝教,然后通过信徒们的拥戴发动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在太平天国的王朝内部,最受人景仰的是上帝,上帝是洪秀全创建太平天国的根本。
其次是耶稣,在洪秀全的说法中,耶稣是上帝的大儿子,地位自然非同寻常。
除此之外,地位排在第三的就是洪秀全本人,在他自己所捏造出的说法中,他是上帝的二儿子。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洪秀全虽然只能排在第三,但实际上他是排在第一位的。
毕竟上帝和耶稣都太过于虚无缥缈了,根本不可能抢走他的权力。
丧尸电影,里面有个情节撞死一只鹿
《Z-108弃城》丧尸电影听国语感觉怪怪的
是由著名导演钱人豪导演的一部动作、惊悚电影。
该电影以一群生还者的视角,描绘了在丧尸横行下的台湾地区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名科学家因为发现新型人体基因,荣获医学大奖,但他还不满足,还非法用人体做实验,不想实验出现了意外,没想到会失败的他经常过度饮酒。由于一次酒驾撞死一家三口,他被吊销执照,弄得妻离子散。失意的他不小心把装满“新型人体基因”的试管打翻,流入下水道,污染了当地的水源。一些人饮用后,身体发生变异,开始疯狂噬咬同类......
Linda开车遇上了车祸晕了过去,醒来后四处找女儿,却不想引来了丧尸的追逐......
一些黑帮分子正在窝点娱乐,碰上进108区救人的SWAT队员并发生枪战,以为是来围剿他们的。然而,当尸群来袭,他们只得同心协力......
北宋大臣童贯生平是怎样的?这个人在北宋末年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来回答: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七:童贯掌握兵权二十年,权倾一时,一时风头甚至超过皇帝。有人给皇帝告童贯过错,皇帝派方劭调查,反被童贯诬陷致死。童贯身材魁梧,器宇轩昂,长有胡须,且肌肉健壮,不像是个阉人。处事灵活,舍得出钱,结交后宫,使得皇帝多听到对童贯的誉美之词。深受徽宗信任恩宠,门庭若市,想上位者都来结交,党羽众多,且占据许多重要部门。奸诈祸害,四海流毒,万死不足以偿还其责。(此段翻译只取原文之意,不是逐句翻译)
童贯(1054年-1126年),北宋年间权臣,被称为六贼之一,长期主管枢密院,掌管国家军事,胡作非为,加剧了北宋末年的腐败,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宋曾合兵十万,命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出兵河湟吐蕃,收复四州,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连续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后又被加官为检校司空。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封为检校太尉,出使契丹。出使辽国回来,权势更大,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不到三年,他主管枢密院事,后加为为太傅、泾国公。当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因平方腊有功,童贯升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趁辽朝衰落之际,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金军攻辽大胜,北宋遣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大败,使金看到北宋的虚弱。童贯以重金赎燕京等空城而回,宣扬自己战功之功。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已即位,下诏亲征,让童贯留守都城东京(开封),童贯没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后被下诏历数他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沿途追赶,在南雄斩杀童贯。
王夫之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自童贯始。”轻信狡猾的外族,任用无能的叛臣,想在已经必亡辽国强逞威风,却最终丧国于女真之手。
当然我们现在客观的分析,北宋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宋初的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政策积累的矛盾在北宋末期集中爆发。童贯等人为北宋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加速作用。
从《水浒传》(100回)开始提起吧,《水浒传》中,童贯是四大奸臣之一,在与宋江一伙的对战中可以看出童贯本身能力并不出众,只是背靠宋徽宗这座大山,依赖身边的有能之士,再加上宋江有被招安之心,因此被三擒三放。宋江等108将被招安后,征辽平方腊,但功绩全被童贯所夺得,这只是小说的艺术加工,但也映射了童贯的所作所为。
事实上,童贯本事的确不大,前期上位跟蔡京为相后多次引荐脱不了干系,他本人的确打了不少的战,平定湟川四州,讨溪哥臧征,复积石军、洮州,累积军功,升职加薪,深受宋徽宗喜爱,竟不走朝廷程序而直接听皇帝命令行事。之后童贯继续为宋徽宗作战:
1.攻打西夏。西州名将刘法受童贯逼迫出塞遇敌伏击而死,童贯见无法隐瞒,竟向朝廷报捷,以攻抵过。后西夏无力支撑,童贯逼迫议和,还破坏军政旧制,强行将汉官安置在羌军之中,使汉官固守边疆,无情无义。
2.平定方腊。方腊一方约六万贼寇,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十五万兵众,到清河堰时方腊火烧城舍,童贯竟然连夜遁逃,后诸将相继赶到,收复诸城,童贯升为太师。
3.联金抗辽。联金抗辽并非童贯计策,但他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北伐燕京时,率二十万军队大败而归,于是请金兵征辽,再用百万贯之资赎回燕京诸城。因恢复燕山之功,童贯列为三公,封为王爵,赏以封地。
童贯的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引起了靖康之难,完颜宗翰南侵,背弃宋金盟约,童贯非但不率兵抗敌,还畏首畏尾,逃回京师。如果他以郡王之身,率众全力对抗,或许也不会有靖康之耻,至少也不会那么严重。
童贯最后伏诛受刑是因为金给宋国下战书,童贯逃回京都,宋徽宗表面上下诏亲征实则是南逃躲灾,当时宋徽宗让童贯留守京都,但童贯却跟宋徽宗一起南逃了,路上逃难时怕走得慢还下令射箭,让他的卫兵不要拖沓,中箭者过百。结果因罪恶昭著,谏臣纷纷上谏,起初宋徽宗还想保住童贯,贬至上将军,后一降再降,最终罗列十大罪,枭首示众。
在我看来,童贯实际上是宋徽宗的传话筒,他就代表着宋徽宗本人,无德无能,德不配位。童贯恃宠而骄,贪赃枉法,的确罪无可恕,但也直接表现出他背后的宋徽宗轻信奸逆,软弱无能,在当时那个时代,宋徽宗的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有几分道理。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北宋权阉。因其生性巧媚,善于奉承,深得宋徽宗赏识。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这亦是少数宋朝宦官专政的时期;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为广阳郡王。
出自宦官李宪门下,生性巧媚,“状魁梧,伟观视”。在杭州搜刮书画时,与蔡京勾结。蔡京通过童贯,使其书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得以重返朝政。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童贯后在西北监军,曾击破西夏,收复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童贯成为北宋有史以来第一位宦官节度使。史家李心传说:“真庙以来,宦者官虽尊,止于遥郡承宣使而已”。但仍无法阻拦徽宗对童贯的赏识,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晋升太尉,领枢密院,但因乱权贪污而被时人称为“六贼”之一。
政和元年(1111年)出使辽国,私下与辽朝南院大臣马植秘谋收复燕云十六州。后马植化名赵良嗣潜入北宋,献联金抗辽之策。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宋廷遣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大败而回,严重暴露宋兵的腐化,为后来的靖康之难埋下祸根。
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遣知熙州刘法出师攻统安城,西夏人伏兵击之,刘法败殁,震武军受围[1]。
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庚寅,童贯以鄜延、环庆兵大破西夏人,平其三城。
宣和元年(1119年)秋七月甲寅,以童贯为太傅。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丁亥,改谭稹为两浙制置使,徽宗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与王渊、韩世忠率兵15万,镇压方腊起义,因功封太师。
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继位后,以贯为东京留守,贯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贯在西边募长大少年号胜捷军,几万人,以为亲军,环列第舍,至是拥之自随。上皇过浮桥,卫士攀望号恸,贯唯恐行不速,使亲军射之,中矢而踣者百余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御史与国人议者蜂起。初贬左卫上将军,连谪昭化军节度副使, 窜之英州、吉阳军。行未至,诏数其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澂迹其所至,莅斩之,及于南雄。既诛,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靖康元年,在金军大举进攻的时候,宋军却在逮捕一名之前权倾天下的宦官,而且这名宦官还被封了王,因为在他手握西北的军政的时候,他带领部队收复了宋朝一直想收复的燕云十六州。
可能你看到这里,觉得这个人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但狐狸尾巴还是藏不住,当金军开始侵略宋朝时,这哥们立刻选择了逃跑,这样皇上才意识到他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小人,派人抓捕他。
这个宦官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童贯,而且还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
宦官顾名思义是太监的意思,太监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比较低贱的职位,但太监也是和皇帝走的很近的一个职业,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喜爱,那么这个太监会变得有权有势,把文武百官踩在脚底下,童贯便是其中之一。
北宋时期有六大奸贼,童贯便是其中一个,因为皇帝的信赖,童贯长期把持着北宋的军政大权,他和蔡京被人们称作“媪相”和“公相”,蔡京是“公相”,童贯是“媪相”。
童贯经常和蔡京等奸臣沆瀣一气,搜刮民脂民膏,强迫百姓大量劳作,在他主政期间为了便于自己的船队同行,还拆毁了很多桥梁,弄得百姓都非常憎恨他。
在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屡创“历史之最”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童贯都是众矢之的。《宋史·童贯传》这样评价他:“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说他会讨好、懂揣摩、善逢迎。这一评价倒是实话,童贯以供奉官主持杭州明金局,专为宋徽宗搜刮珍玩字画、珠宝花石,天下之美、古今之胜,应搜尽搜,通过淮河﹑汴河水道运至京城供宋徽宗挥霍享乐,深得宋徽宗的信赖和喜欢。
宋人的野史笔记中,编撰过许多讥讽童贯的段子,让人捧腹。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载,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童贯被任命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为宋朝西北前线最高军事长官,如日中天。那些边将迎来送往,马屁烘烘,唯童大帅马首是瞻。但在众多边将中,独秦州知州兼秦凤路安抚使钱昂傲骨嶙嶙,颇为不屑,让童大帅十分不快,总想寻机会奚落他一下。
一日,童贯去秦州巡视,故意比约定的时间推迟很久才到。钱昂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童大帅亲临,便问道:“大帅为何来得这么晚呢?”钱昂个头矮小,童贯一语双关地回答说:“我今日乘坐的这头驴,个头小而脾气倔,动辄跳跃,很难驾驭,因此来迟。”钱昂揣着明白装糊涂,又问:“太尉乘的可是公驴?”童贯说:“当然是公驴。”钱昂大笑,也一语双关地反唇相讥道:“太尉既然奈它不何,不如把这头‘公驴’给阉了!”童贯气得七窍生烟。童贯以收复燕京之功,被宋徽宗封为广阳郡王。太监封王,无异于给儒家正统思想主导的北宋官场扔下一颗重磅炸弹,朝内外众口喧腾,议论纷纷。许多士大夫不但加入议论的行列,而且编段子,撰写打油诗,嬉笑怒骂,不亦乐乎。据与童贯同时代的张知甫《可书》记载,当时有读书人以此事拟了一首打油诗:“长乐坡头十万戈,碧油幢下一婆婆。今朝始觉为奴贵,夜听元戎报五更。”讥笑太监带兵的“丑态”,一时传为笑谈。
太学生陈东的“伏阙上书”,几乎道出了当时士人的共同心声。宣和七年(1125年)底,金军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围太原,攻燕京,势如破竹,直逼京畿,宋朝两百年基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倾危之际,陈东联合其他太学生,向宋钦宗伏阙上书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陈东把外敌入侵归罪于“六贼”,给童贯的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