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的最沙雕的电影是哪一部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影视类优质回答真的太难了。
我看过的最沙雕的当然是【举起手来】一共有两部
我姥姥(刘薇 饰)上学的年代正是闹鬼子的时候,学校里经常有鬼子来抓爱国学生,而被抓走的学生又大多没有回来过。一天,姥姥被鬼子盯上,慌乱之中钻进大木箱被日本鬼子抬上了列车。出站驶入山区时列车遭到游击队员袭击,队长将大木箱子交给一个赶着驴车回村的农夫(郭达 饰),不想就遇到一队 鬼子兵。巧妙地骗过搜查,农夫却被强令带路进入石桥村。进入石桥村,村里老小都加入到解救的队伍中来。不仅如此,村里埋设的地雷、老奶奶喂养的大公鸡、农夫拉车的驴也都让鬼子出尽了洋相、吃尽了苦头,尤其是个“罗圈腿”(潘长江 饰)。经过一天的巧妙周旋,姥姥和农夫配合打回村里的游击队员全歼了鬼子的小分队
让我重头笑到尾的有鬼子来了和三宝大闹宝莱坞。
首先就是鬼子来了,作为潘长江老师电影巅峰,这部电影自然是有很多笑点的。比如潘长江老师饰演的鬼子被驴踢,还有鬼子军官吃西瓜吃到炸弹之类的,可以说这部电影全场高能。
其次就是三宝大闹宝莱坞了,这部电影也是比较搞笑的,虽然不是全程搞笑,但是也是基本上笑点累累。让你从头笑到尾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里面也有很多温情的画面,喜剧效果就被冲淡了一些。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The.Brothers.Grimsby)看了不笑算我输。你就看这造型贱不贱?
剧情其实没有什么好介绍的,一个英国MI6的特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这个“哥哥”恰巧是个当地的足球流氓不学无术,两兄弟被逼一同冒险,拯救这个世界。
说真的,看过这么多电影,没有一部这么喜欢用人身上的某个部位开玩笑。全程的性别、种族、民族歧视,充斥的色情与荒诞的裸露画面,以及各种最低俗、最下限的屎尿屁,通过一个“傻瓜”的视角,全部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就是适合一个人躲在被子里看,或者一群志(chou)同(wei)道(xiang)合(tou)的好基友一起去私人影吧看。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2018年最最最沙雕的电影
《摄影机不要停》
本片沙雕到什么程度,我从头笑到尾,差点笑到胃抽筋。绝对是2018年我看过最神经,最沙雕的一部电影。
《摄影机不要停》是什么类型呢,集合了B级、cult、僵尸、纪录、搞笑为一身的大杂烩电影。
我诚心诚意的奉劝大家,在大家看这部《摄影机不要停》之前,
一定不要看任何的剧透!
一定不要看任何的剧透!
一定不要看任何的剧透!
因为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份单纯的沙雕快乐。
你放心,本文章不会有任何的剧透,放心观看。
没有最沙雕,只有更沙雕!
第一部:《白头神探2》
影片讲述的是总统准备选能源部长去实行一项新的能源政策,能源部长一直提倡使用替代性能源,带有污染性的传统能源工业的头头们对他是既恨又怕,对总统的决定十分不满。他们想出坏主意:先绑架能源部长,在用一个假的,服从他们指挥的能源部长顶替他。福朗克自从与他的前女友,能源部长的助手不期而遇后,面对案情的越发纠葛,两人纠纠缠的恋情也越演越烈,深深地卷入了这场阴谋……
第二部:《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电影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周伯通等年轻时引发的一系列荒唐的故事为中心这个电影明星倾巢而出,适当的一个角色都是帝的影子的影子后,香港的厘头可以说是电影的大成之作.
第三部:反斗神鹰续集
这是一部描写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和平民被伊拉克俘虏的影片,美国总统托马斯?文森亲自下达了释放人质的命令。
由于营救作战失败,宠物侦探艾斯·文图拉辞去侦探工作,前往西藏修行的故事时间过得快,一天的尖子,突然邀请我了。
我之前看过一部超级沙雕的电影,叫做《雷霆万钧》。很像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故事。
电影《雷霆万钧》中的主角布莱恩则是生活在俄克拉荷马的铁杆杜兰特球迷。此时的俄克拉荷马雷霆队正处于雷霆三少大爆发的时代,杜兰特,韦斯特布鲁克还有大胡子哈登正在联盟大杀四方,有望成为下一个豪门。
而布莱恩,只是高中篮球校队中的球队经理。说好听是球队经理,其实就是练球的打不上的饮水机管理员,他的使命就是在球员脱掉外套潇洒登场的时候迅速地接住外套。空有一个篮球梦的他球技实在是烂的可以,连基本篮球动作都无法完成,甚至他的囧样还被发到了网上,成为大家的笑柄。
但命运如此神奇。机缘巧合之下,布莱恩与杜兰特交换了篮球天赋,杜兰特成为了一个怎么都投不进球的篮球运动员,而布莱恩成为了高中校队的明星成员。
在杜兰特为失去准心一筹莫展时,他的经纪人注意到了这个在当地迅速成名的小杜兰特。并断定是他抢走了杜兰特的篮球天赋,于是他和杜兰特找到了布莱恩,试图寻回自己的篮球天赋。而已经成为明星球员的布莱恩已经从默默无闻的饮水机管理员变成了左右比赛胜局的关键角色,交出杜兰特的篮球天赋就等于他要变回从前的那个自己。
《雷霆万钧》是一部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喜剧,节奏轻松明快,浅显易懂。
“Hard work beats talent when talent fails to hard work.”
最沙雕的电影,我想应该是《宿醉》三部曲吧,哈哈。可能很多朋友都看过《宿醉》1、2、3部吧,每部开头都是三个大老爷们从宿醉中醒来,然后发现待在一个不认识的地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回忆和追溯,慢慢弄清楚了宿醉那天都干了那些沙雕的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宿醉”这个词的意思:
宿醉属于轻型急性酒精中毒,指由于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或含酒精饮料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状态,多表现行为和意识异常。通常人们会在宿醉后作出一些自己无意识或者异常的举动,而第二天确毫无记忆。也就是常说的“酒蒙子”“断片”。
我这里推荐的《宿醉》三部曲完完全全的诠释了什么叫“断片”,当然这里面也有夸张和巧合的表现手法,融合了惊奇、搞笑、无厘头各种情节在内(当然也有一些少儿不宜的镜头在里面)。
《宿醉》的确是一部很二的电影。就拿第一部来说:如果说第一天夜里是醉酒使然被动的二,那第二天寻找新郎和记忆的行动则是在清醒的意识下主动向二靠拢。为了能够赶在婚礼之前将好友找到并带回,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挑战自己“二”的极限——主动接受警察的电击,和泰森谈判运送老虎返回别墅,和黑帮交易,在赌场作弊,和脱衣舞娘扮情侣掩护同伴逃走……禁锢在生活中难以喘息的男人们终于以兄弟之名奋力撕破了牢笼,不折不扣的二了一把。
天空之城什么时候下映
中国内地一般一部电影上映一个月之后就会下线。电影放映用的数字拷贝都有一个密码钥匙,这是有明确期限的,期限是一个月。如果过了一个月,那么电影就会下线,当然如果电影反响较好,观众观看热度不减,那么就可以申请继续放映,这是极少数的情况
有没有一看就姨母笑的电视剧或电影
《一年生》《深蓝之吻》《金色相片》《逐月之月》《待到重逢时》《缘来誓你》《追爱理论》《不期而爱》《与爱同居》《为爱所困》《爱来了别错过》《清明时节爱上我》《我们的天空》《王的命令》……
影视剧中,让小编全程姨母笑的就不得不提一下挪威青春教育神剧《SKAM》了,这部剧一出来就特别火,被是十几个国家翻拍。每一级都特别好看,尤其是第三季里E神和小天使这一对特别甜,看的时候真的是全程姨母笑啊啊。
再后来我们的心机boy在小天使回家做的公交车上等着,猝不及防的将小天使忽悠回家,然后一起谈人生谈理想,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然后还一块吃了E神做的的爱心午餐。
总之,这部剧前期是E神对小天使的各种撩,时不时一个眼神杀,时不时一个偶遇,然后小天使就沦陷了,然后很快就在一起了。看的小编几乎每集都姨母笑的合不拢嘴。这一对特别特别甜,颜值特别高。最后附上他俩的美照
最近小破站看history系列
这个系列好像是已经有《是非》《My Hero》《离我远一点》《着魔》《越界》《圈套》
怎么说,感觉一些大陆根本不可能拍出来的dm小说效果,全被这几部呈现出来了。
我最喜欢《着魔》,虽然台词有点土味,但是土到极致就是潮。
我是真的好喜欢啊,玛丽苏之心已经控制不住了!
_(´ཀ`」 ∠)__ 受前世被攻渣了,然后重生到了两人最初相遇的时间。
上辈子是受迷恋攻,这辈子成了攻死缠烂打。
后面挺老套的,攻受上演了一场平地摔之后
攻因为攻失忆又联系不上他的父母,于是受把人带回家,开始了同居。
∠( ᐛ 」∠)_其实这不是最老套的,最老套的是……
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从2017年到2020年,从《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到《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
这个系列每一部都看得一脸姨母笑,小美好的“女追男”、小时光的“男追女”再到如今小美满的“男追女”,集齐赵乾乾的甜剧三部曲,也非常吃编剧这一套。
校园剧的纯纯恋爱设定,男主学霸、高大帅气、暖心双标,完全满足女性观众对完美男友的幻想,女主也不是傻白甜、恋爱脑。
就拿最近刚播出的小美满来说,龚俊扮演的赵方舟学长有颜值有身高,而且好会撩啊。
目前已经看到刚更新的十二集,猝不及防额头吻、壁咚及男主各种直线球的猛烈进攻,一靠近就小鹿乱撞,一出现就目光锁定,甜的不行。
还有预告中捏脸、公主抱和上十场吻戏,不仅男友力满满,每一瞬间都好令人悸动,一想到就嘴角不自觉上扬姨母笑中。
其实近些年青春校园剧很多,对以上三部剧一如既往的热衷,最欣赏的就是导演和编剧对于细节的把控,这才是真正能打动观众的。
看到这个题目,必须要顶一手一直以来都比较火的韩剧《请回答1988》,一个胡同几户人家,平平常常的情节不知不觉中描绘了一群人的青春,一代人的时光……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让人笑中有泪的电视剧,因为导演很鸡贼,总是能从他们搞笑的情节中穿插一些感人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在看这部剧的状态就是上一秒在笑,下一秒可能就是面目表情,再下一秒可能眼泪已经在眼眶中打转了。
虽然说整体的观看感受如此,但姨母笑在这部电视剧中也是十分的常见。尤其是德善与阿泽在一起玩时。虽然德善大大咧咧,但他对阿泽实实在在的用心。阿泽每次见到德善眼睛里都充满了爱意,加上甜甜的笑容,简直能把人看酥。让人不禁感叹,青春真的美好。
但是阿泽的生活除了跟他们在一起玩之外,很多人都无法产生共鸣,因为能成为天才少年的人太少了,更何况是那么天才的人。所以,除了阿泽让人感到暖的笑容与让人想去照顾的感觉之外,其他人才更符合我们常见的生活设定。
这是我即逐月1.和不期之后,看到的甜的不行不行的一部剧,攻受的身高差萌的我不要不要的,攻的眼神简直太欲了~受是我非常喜欢的福多多,演技真是棒啊,简直太可爱了,都想去偷孩子了[爱慕][爱慕][爱慕]
生活不会永远尽如人意,所以我们才需要糖分高的电视剧来减压,那我就推荐几部我看过的小甜剧。
该剧是由赵今麦、赖冠霖领衔主演的校园青春剧,讲述了平凡女孩夏淼淼因为喜欢学霸学长梁又年而努力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跟学长考上同一所大学,并加入了梁又年当社长的美术社,又转入自己喜欢的服装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梁又年也一直暗恋着这个腼腆的小学妹,二人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梦想。
该剧改编自动漫《王爷不要啊》,讲述了前来和亲的汐月公主李明月和北宣资王李谦经历种种坎坷,由彼此厌恶到相互喜欢,最后成长起来,相伴一生的故事。吻戏很多哦。
该剧改编自朱神宝的原作漫画《咖啡遇上香草》,是由福原遥、樱田通、黑羽麻璃央、小越勇辉、喜多乃爱主演的都市爱情剧,讲的是香草一样的女大学生和咖啡一般的霸道总裁之间的爱情故事。该剧第一集就开车,满屏虎狼之词。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
我是灯花物语,此题我来一答。我小时候,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看乡村露天电影。《喜盈门》、《地道战》、《月亮湾的笑声》、《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影片,我至今记忆犹深。
那时候,乡村的文化生活是很贫瘠的,缺书少报,没有电视,除了收听广播外,看露天电影便成为奢华的视听盛宴。
每次放电影,村里一般会用大喇叭广而告之。到了傍晚,公社里的电影放映员,就会支上雪白的、长方形的、镶着一圈黑边的影布,并架好放映机。这时候,心急的孩子们,就忙着搬着板凳去抢占观看的好位置。夜色笼罩乡村时,丢下饭碗的大人孩子陆续就座,一时间人声鼎沸,暄闹异常。电影一旦开始放映了,人们的注意力便集中到了荧幕上,瞬间便鸦雀无声了。天上的星星静悄悄的,地上的人们静悄悄的,只有荧幕上的人们在说话。
我那时不喜欢和别人抢座位,就到影布的后方去看,这样除看到的字是反的,别的倒也没什么。荧幕前黑压压一片人,荧幕后,往往就一个孤独的我。我很享受这种寂静和孤独。不过,有时候,影布是架在一面墙上的,我就没有了机会去享受我的孤独,只好和大家挤在一处欣赏影片。
放完一卷胶片后,放映员便忙着换下一卷。此时,观众席上便会有些许的躁动,打呵欠的,评论刚才看过的情节或者人物的,埋怨放映员动作慢的,呵斥孩子的,各种声音都有。这个过程也就几分钟时间,几分钟后,观众席上便重新恢复了平静。也有特殊的情况,等待的时间比较长,那就是遇到“跑片”的时候。所谓的“跑片”,就是有两个村庄、甚至三个村庄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这个村庄演完了一卷胶片,下一卷胶片在别的村庄正在上演,或者是在从别的村庄来的路上。这个时候等待的时间就较长了,等待半个小时也是正常的。等待归等待,不满归不满,但一般没有人会离开。
自己的村庄不是每天都放电影的,甚至一个月也不一定放上一场。所以,一旦听到外村有放电影的消息,人们便会早早吃罢晚饭,三五结伴,多数是步行,也有骑自行车的,兴奋地奔向目的地。有的人喜欢恶作剧,故作正经地告诉大家:今天某某村放电影呢,放的是战斗故事片《战斗英雄白跑路》。聪明的人听了一笑置之,忠厚的人便信以为真了,就成了“英雄白跑路”。
除了公社(80年代初期改称乡政府了)安排放的电影,村里谁家有红、白事了,也常有人凑份子,请人放电影。红事的话,多数会放《喜盈门》,这部影片批评了不孝顺老人、妯娌不和睦的现象,有教育意义。有时也放《李天保娶亲》,是一步戏曲片。白事的话,合适的影片不好找,聪明的放映者便说放映《李天保吊孝》吧。其实放的还是《李天保娶亲》,只不过里面有吊孝的情节。
到后来,时兴个体户了,有的村庄便有了专门的电影院。说是电影院,其实还是露天的,一个大院子,也没有座位,进院子看电影要买票。到底是条件太简陋了,这样的电影院寿命都不长。我记得最后一次在村里的电影院看电影,看的是《少林寺》。当时这部功夫片风靡全国,人们对它十分痴迷。我买了票,进影院时,验票员却不能验票了,人太多了,我被周围的、后面的人拥挤着进了影院,根本没机会把票给验票员。影院四周的墙头上、树木上,都爬满了人。要是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估计警察都要干预了。
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往往就到乡政府、工商所等公家单位去看电视,为了方便大家观看,电视是放在院子里的,所以也是露天的。那时看到的电视剧,印象比较深的有《霍元甲》、《陈真》、《白眉大侠》等,还有动画片《蓝精灵》。
再到后来,电视逐渐普及了,走进了各家各户,露天电影、露天电视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几年,县里的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露天电影风光不再了。
只要说出小时候经常追着电影放映员各村的跑,大家肯定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人了,做为一个70后对乡村的露天电影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乡村的露天电影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的记忆。晚上黑灯瞎火的各村去追着电影看,确实也发生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有天晚上去隔壁村看《神秘的大佛》
说句老实话那时候看电影根本还看不懂,所以到现在也只记得《神秘的大佛》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蒙面人飞来飞去。记得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隔壁村,村子就在山边,放映场地有很多大青石,我坐在大青石上面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放映场地已经一个人都没有了。当时吓的我我就滔滔大哭,因为离家有点远,而且黑灯瞎火的也找不到路回家,好在后来姐姐到家发现我没跟着回,又跑过来找我,所以这件事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感觉最无聊但是却永远也忘记不了的电影是《卷席桶》
说起《卷席桶》相信记得的人肯定不多,因为小孩子根本就看不懂这样的电影,也实在没有兴趣看,没良心的放映员就是怕看电影的人都跑了,所以很多时候放映的第一个电影题目就是《卷席桶》,不过只要第一部放映的是这电影的话,后面放映的肯定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所以大家就得耐心等着。
每当这时候我们一大班小屁孩就骂骂咧咧,往放映员方向丟石头,看到银幕上总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就一肚子火。好不容易熬到放完,看到下一部电影八一那两字金光闪闪,立马精神也来了,不吵了也不骂了,就算是有人说话立马就有人制止,全部安静的看着电影。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实在是太多了,直到现在还记得很多,比如说《少林寺》、《地道战》、《自古英雄出少年》、《上甘岭》、《渡江侦查记》、《天仙配》、《白蛇传》等等。不过现在想起来好像那时候的电影确实也不多,就是那么几部翻来覆去的反复放,但是大家也兴致勃勃的反反复复的追着看,应该说喜欢看电影的这件事胜过看电影吧。(图片来自网络)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陈尊群 。
我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
只要看到打麦场上搭起了银幕,就知道晚上有电影,心里就会像要过年一样。时刻看天上有没有云彩,心里想:千万别下雨啊!
巴不得马上就天黑,到了下傍晚,就早早搬上凳子占地方。最佳位置是银幕前10步左右的地方,近了要仰头,远了看不清。
为此,每次都要上演“诸侯争霸”,胜者,洋洋得意坐下,败者只好把凳子挪到稍远的己的封地,可怜那最弱的只好去银幕的背面看。
终于到了晚上,打麦场上人山人海,放映员小顾不紧不慢的摆弄着发电机、放映机。随着一阵轰鸣声,场上的电灯亮了,小顾用他那地方普通话说:“社员同志们,现在开始放映”。
照例是先放《新闻简报》 ,当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会见那个大鼻子的美国人“一棵松”(尼克松)时,我们会高呼“毛主席万岁”!
《新闻简报》放完后,接着就放正片。有时候,停下不放了,小顾说:“今天跑片,片子没到”。
大家只好等,大人们吸烟闲聊,孩子们欢起来,窜来窜去,疯累了,就在地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听到“片子来了”,又睁开眼,尽管是不知看了多少遍片子,像《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英雄儿女》,台词都能背出来了,仍然看得热血沸腾。
看过。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吧,村里开始经常放露天电影。我村有个戏台,戏台边有个磨坊,影幕就挂在磨坊的东墙上,东墙是一大片空地,村里的男女老少吃了饭,每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边吃边看,男人们抽着烟叶子,女人们唠着嗑,小孩们跑来跑去。
那时候播放最多的电影是《海灯法师》和《少林寺》,还有《少年犯》啥的,其他还有一些革命电影好像,轮流演,每场爆满。那时候村里特别穷,好多人家家里都没灯,不是没电线,而是点不起点灯,交不起电费。偶尔安了灯,也不常点,用的时候着一下,不用了赶紧拉灭,就跟电话刚出来一分钟好几块钱的时候打电话一样。所以人们看电影成了唯一的消遣。
也没几年,好像就是两三年吧,电视机就在村里普及了,开始是黑白电视,后来是彩色电视,人们就都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了,电影也没人来放了。
早些年露天电影还较流行,那时候小朋友一听说有露天电影就会十分兴奋早早的就拿着小板凳,兜里装着些瓜子之类的小吃,去占位等待,高兴得像过节一样。那时在兵团,农场,学校也常常会放些露天电影来改善业余生活,那时候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能看场电影无疑是种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样的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数码技术代替了放映机坐在家里就能分享。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露天电影还是必不可少的,是改善文化生活的一个途径。这次在密云古北口村就赶上村里的老放映员在为大家播放一部老电影。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分享这一久违的露天电影。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个80后,乡村露天电影是我小时候一段美好的记忆。现在想想都怀念那段时光。
以前村里来放电影的都会提前把大幕挂起来,等着吃完晚饭就开始放,对我们这些小屁孩来说哪还有心思吃饭啊,巴拉几口就搬着小凳子出去占好的位置去了,一个个打打闹闹的,别提有多开心了,那个时候村里的大人也都出来看,可热闹了。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一般都坚持不到电影结束就睡着了,然后我爸就把我背回家了,再大大上小学初中就一堆小孩在一起看了,那时总是特别羡慕这些放映员,感觉机器是那么的神奇,胶片从一个盘转到另一个盘上,就放出来电影了,还有声音。我们总爱围着机器看,但是不敢碰哈哈,怕碰坏了。
那时候看的电影大多是抗战电影,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当然还有那时候红极一时的动画片《葫芦娃》,基本上每个小孩都会唱,那时候那种开心跟欢笑是那么的纯真。
现在有时候回去,村里有时候还会去放电影的,大多都是政治任务,基本上就没人出去看了,现在网络发达,露天电影也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有时想想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乐趣呢?都是在家看手机、玩电脑,他们在物质条件上市幸福的,但是在精神上真的不如我们那个时代。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那个时候的那种欢声笑语,人呢总是这么的奇怪,小时候盼着长大,现在呢又渴望回到那个纯真的少年时代!
早些年露天电影还较流行,那时候小朋友一听说有露天电影就会十分兴奋早早的就拿着小板凳,兜里装着些瓜子之类的小吃,去占位等待,高兴得像过节一样。那时在兵团,农场,学校也常常会放些露天电影来改善业余生活,那时候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能看场电影无疑是种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样的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数码技术代替了放映机坐在家里就能分享。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样的露天电影还是必不可少的,是改善文化生活的一个途径。这次在密云古北口村就赶上村里的老放映员在为大家播放一部老电影。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分享这一久违的露天电影。
那时,看电影是乡下人最喜欢的文化生活。放电影的日子都是在农闲里,特别是在夏收夏种和秋收秋播之后,各村都要轮着放,轮到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村,一连能放上两三个晚上。和我一样大的十来岁的孩子们,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从一个村子看到另一个村子,一村一村地看下去,直看到距家十多里地的远村,直看到第二天上学迟到上课睡觉还不肯罢休。
放电影的消息大都来自电影场。当一场电影结束时,放映员就开始预报下一场电影在哪个村放和放什么影片,于是第二天我们就向那个村赶去,一般都如放映员预报的那样。但也有更改时间和地点的,因消息不灵,害得许多人白跑一趟。更改来又更改回去的也有,那时,跑在前头的开始往回赶,遇到后边赶来的一群大人,说放映地点又改到原地了,于是又跟在一群大人的屁股后边,屁颠屁颠地向那个村的打麦场赶去。
最高兴的莫过于自己村子里放电影了。因为银幕就架在刚割完稻子的稻田上,不必慌慌张张地赶路,可以搬着板凳吃着煎饼,邀上伙伴,拖拖拉拉地向电影场走去。到了电影场,一个小孩也要占两三个人的位置,那多出的地方是为同学留着的,谁要挤占一点点都不行。为了防止地方被他人挤占,就从书包里掏出语文和算术课本,散放在空地上,像是给空位贴上座次似的。虽然如此,心里仍是七上八下的,怕丢了课本,怕护不住空位,非得等到伙伴来了才能放下心来。
电影放映前,村支书和村长还要利用放映机边的扩音器开映前大会,过过会瘾。村长讲授农业科技知识,支书多是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大家听不进去,只盼电影早些放。在放映机向银幕上对光时,坐在中间的孩子便用手挡住一点光线,让自己的巴掌或小猫小兔的手势映到银幕上。这只有早到而又坐在放映机正前方的孩子们才能做到;去晚了,只能到银幕的反面看,也就失去了用手挡光投影的乐趣。我那时看的露天电影,多是从反面看的,看到的画面一点都不少,只是认银幕上的字特别困难。从反面看也有我自己的理由:一是每部影片都要看好多遍,甚至连解说词都记下了,无须去认银幕上的字;二是正面人多拥挤,我怕挤人,也怕被人挤。后又从一本讲写作的书里看到,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形象地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受其影响,我因此也更爱在人较少的反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