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芳华》口碑票房超过14年《归来》
今晚特意去看了《芳华》,讲实话我是冯小刚忠实的粉丝,他的不见不散,非诚勿扰,集结号,1942,我都看过5遍以上。包括冯导自己写的一些书都看过,十分喜欢这种性情中人。
《芳华》看完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的真,纯粹而又真挚,这是我最想送给芳华的评语。无论是活雷锋刘峰,还是女主小萍,都透漏着一种原始的真诚,力量,坚强,而又赤诚。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十分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
《芳华》其实是一个时空跨度很大的影片,讲述了一代人的故事,尤其是极其凶残的战争场面,让人血脉膨胀,虎躯一震。加之青春的撩人气息,如油画般的暖暖的文工团生活,整个影片交织在一中浓烈的情感里面,多人物视角的切换,大场面的调度,其实拍好这样一部影片是很有难度的。
我们在看《归来》,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重头戏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整个故事基调平实,娓娓道来,极具历史和时代的深度,但是它的文艺气息太浓,色调过于暗淡,而缺乏一种喷张的气质,多数年青一代很难有代入感。
《芳华》我预估会破15亿票房,应该会打破冯导自己的票房记录,我很期待这样一个灿烂的结果,这样冯导也有信心和力量拍出更多佳作。
由于近一年来对冯小刚深入的了解,我粗浅的以为,冯导最近10年来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国师张艺谋,不客气的说就是中国最牛的导演。
道理很简单,《芳华》是一部军旅题材的电影,如果芳华里描述的不适军人的生活我们那么大一家人估计没几个去看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估计要有3分之一的家庭跟军人有关吧!我身边的亲人算起来,我爸、我妈、我大哥、我、我岳父、岳母全是当过兵的!归来讲的毕竟是小众群体,是有那么一批被打倒的人,数量有限,大多数的普通人家只是跟着制度过日子,怎么都是过,没什么可挑剔的,事摊到谁身上谁倒霉呗!反正社会就是这样,弱肉强食!
昨晚去看了,确实不错,触及心灵却也贴近大众,不乏艺术且又故事完整,唯一缺点是剪得太多导致桥段连贯性不够,自卫反击战那会才出生,但是后来不断听到的十五的月亮还是让我们从长辈那听到不少故事的。
电影的情节发展有些生硬,可以改一下。1刘峰上学指标不是自己让出去的而是被高干子弟顶替了,他在借酒消愁时林丁丁来找他,被他告白,而林丁丁不同意还用干部子弟的身份刺激刘峰,刘峰冲动犯了错误被下放到伐木连。2战前小萍和刘峰在车站不期而遇,小萍大胆地表白刘峰,而刘峰因为要上战场,不敢接受,只说等他活着回来。后来小萍得知运输队遭遇袭击伤亡惨重,就急着在尸体堆中扒找刘峰。3战后刘峰来医院找小萍,发现小萍精神失常了,医生建议用她最熟悉最喜欢的东西刺激她或许就会好起来,刘峰立刻带小萍去了文工团慰问演出的现场,小萍听见熟悉的沂蒙颂的旋律,就不由自主的跳起舞来,她什么都想起来了,她和刘峰终于走到一起。4文工团撤编晚宴换成刘峰等伤残军人的退伍晚宴,文工团出身的刘峰被要求表演节目,他唱起送战友。5刘峰和小萍到烈士陵园祭奠死去的战友,刘峰自责到:都是他把他们带上战场的却没有活着带回来。6刘峰和小萍在回家的车站得知文工团撤编的消息,他们坐在长椅子上回忆起在文工团的芳华岁月。
冯小刚和华谊签了对赌协议,《芳华》票房要是不到七亿的话,他今年对赌输了,是要赔钱的!所以这部电影在宣发和炒作上,都比张艺谋的《归来》势头猛烈的多。
张艺谋的《归来》14年上映,在内地拿下了2.95亿票房。这个数字虽然不能跟动不动就十亿的商业大片比,但是在文艺片里绝对算不错的成绩。当然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基本上都是冲着张艺谋的金字招牌和巩俐。
芳华上映到现在还不到一个礼拜,票房已经六亿了,冯小刚七亿的对赌协议肯定能完成了,而且按照目前的走势,这部电影票房过十亿应该也没问题。
再来看口碑方面,《芳华》在豆瓣上评分7.8,《归来》7.7,芳华的口碑略好。从内容上说,相比《归来》的文革题材,《芳华》的内容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芳华》和《归来》的原著作者都是严歌苓,两部作品的故事基调和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可避免的会有严歌苓的”血统“,而不同的部分则是影片导演冯小刚和张艺谋的特色。
《归来》可以说是张艺谋”返璞归真“的作品,没有了他大开大合的大色块构图,没有如《活着》般”个人史诗“的厚重,《归来》的戏集中在陈道明和巩俐这一条感情线上。而这也是电影对于原著改动较大的地方,将原著”陆犯焉识“在那段时代背景下一生的故事截取”归来“一段,加以描写。当时《归来》选取了5月份的“春季档”,在这个并不火热的档期,影片也创造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新纪录“,影片的出品方,当时的乐视影业旗帜鲜明的将《归来》定位为文艺片,从参与戛纳电影节,到之后的宣发,与专家和学生的对谈,每一场活动都在强调张艺谋“回归”文艺片,而这样的定位和宣传中,《回归》可以获得2亿多的票房,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而《芳华》今年的上映本身就是一部电影故事般传奇,窃以为如果影片真正在十一档上映,硬碰《羞羞的铁拳》,也并不会占多少便宜。而那一轮撤档,却影片吸引了不少目光,“为什么撤档?”“冯导片子拍了什么不能上映?”更让大家想要一探究竟。而贺岁档影片得以上映,对手是以“怪”著称的徐克的《奇门遁甲》和曾因《无极》而在古装电影上获得恶评的陈凯歌的《妖猫传》。虽然两部影片也是大制作,来头不小,两位导演也都曾经有过不俗的票房成绩,但目前看来,无论是“提及率”还是“好评程度”,《芳华》都要遥遥领先。小编认为这不仅使影片质量的问题,也是观众认知度的问题,毕竟经过了两轮预热的《芳华》吊了大家太长时间的胃口,在上映之前,就让观众们“站冯小刚”,这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一般“文艺性”电影无法比拟的。当然,冯小刚对于这个题材的掌握,动了真心真情,影片质量绝对没得说。(D21)
1.《芳华》宣传好(各个媒体大咖纷纷助力,冯导也会打感情牌);2.主题取材吸引多层次观众(青春,战争,抨击现实);
我还是觉得《归来》好,一个主线,情感带入深,细节讲究,能够感动我。《芳华》虽有触动,但情节过多,个人情绪容易多次转化,电影的主要表现不足够明确,倒有点像是纪录片,却又篇幅过短,使人意犹未尽,反觉不美。
电视剧《芳华》在香港票房仅55万,而在内地票房14亿多,你怎么看
首先改正下题目当中的错误,是电影而不是电视剧。有一种很怪的现象,很多大陆电影在国内很受欢迎,而在香港和其他国家表现不是很好,尤其像《芳华》这类涉及到历史方面的文艺片,为什么在大陆取得高票房的《芳华》会在香港遇冷?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英伦对决》票房表现,《英伦对决》于2017年12月22日在大陆上映,票房表现并不是那么理想,总票房在5亿左右,对于成龙来说,票房已经算比较低的了,而《英伦对决》在北美却大受欢迎,总票房达到3000多万美金。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主要原因是电影涉及到北美的历史,而中国人对北美历史一无所有,还能对电影有兴趣吗?
同样是这样的道理,《芳华》在中国大陆会如此成功,主要是电影涉及到的历史是中国一代人的经历,所以很容易被电影打动,而这段历史经历又是中国大陆独特的,香港人并没有经历过,所以他们很难被电影打动,没有吸引力的电影自然没有很高的票房。
《芳华》在内地票房高是必然,因为电影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艺生活,刚好那个时代的人现在已进入幕年,有些细节他们曾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员在内地居多,他们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总结回顾过去,为此,他们会以此为荣。
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的电影分级制度将《芳华》分为ⅡB级,就是青少年和儿童不宜观看,这就给了电影限制。
还有就是《芳华》的背景是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人还是对这段相对空白的历史很好奇,还有就是对冯导的信任以及前期的宣传和口碑的积累,内地人能看懂,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香港97年才回归,至今还是“一国两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这样的背景有着文化上的不理解和价值观上的不认同,很多香港观众看不懂!
作为去电影院看过《芳华》的观众之一,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芳华》是冯小刚翻拍的严歌苓的小说,但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将冯导年轻时在文工团的经历和小说相结合。有人说,冯导给了自己青春最大的善意,也给了主人公相对小说来说更温暖的结局,来缅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一部文艺片,能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思考,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带给每个人的改变。当一代人老去,就让银幕和故事留住那一代人芬芳的年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