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安娜
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
换句话说,安娜性格的矛盾,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疯狂的纵欲与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间矛盾的体现,而作者的这种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渥伦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
由于见不到自己的儿子谢廖沙,精神上备受折磨的安娜转而把火气撒在了渥伦斯基身上。
渥伦斯基为了安娜失去了军衔、事业和家族资金的支持,心情十分苦闷,他开始渐渐冷落安娜,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痛苦不堪的安娜最终选择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原型是谁
是托尔斯泰邻近庄园的一个放荡的中年妇女安娜,最后因为受不了羞辱卧轨自杀了。本来托尔斯泰想写的是这件事,可是后来经过修改,安娜变成了小说中年轻,迷人的姑娘,一个追求爱情而不是像原型那样的贵妇人,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惶恐,挣扎,矛盾。 不过,虽然作出了修改,但是文中的女主仍然用了安娜的名字和卧轨的结局。 还有一种说法是安娜的原型是普希金娜,不过可能性比较小。 很高兴可以帮您回答问题,谢谢。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何可以成为经典
这个问题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在全世界的上层社会中,女人出格永远是经典话题,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就是出格女人中最具普遍意义,形象最完整,最丰富,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她已经是珠峰,一种代表,让世界都再不可及。她将不朽且永恒。
世界文学,仅仅因为托尔斯泰一人,俄罗斯文学就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诗歌有普希金,文评有果戈理。戏剧有斯坦尼拉夫斯基。这几个人就足以代表俄罗斯文学的成就了。
俄罗斯文学之妙,在于它混合了东西方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这是它的特征所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终结了一种创作方法。令世人绝望了。
于是,才有了海明威,只有另辟溪径,就是这样,文学的伟大作品都是逼迫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我阅读的第一部俄国小说。在读这部小说之前,我一直狭隘地认为我国的《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但当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才发现《红楼梦》未必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为何能够成为经典名著”的问题,我主要有以下三点看法:
1、心理描写到位。曾有人说过:“任何人站在列夫·托尔斯泰面前,其实都是跟没穿衣服一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称赞托尔斯泰具有惊人的心理洞悉能力。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精彩绝伦的心理描写,这些大量的心理描写使得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够跃然纸上,仿佛他们不再是一般传统小说中那种符号化、性格化的单薄人物,而是一个个复杂的、活生生的人!
比如列文对吉蒂的那种爱慕、羞辱、怨恨、怀疑的情绪,安娜对卡列文的那种怨恨和愧疚的情绪,安娜对伏伦斯基的那种爱恋、偏执、失望、恨意的情绪,卡列文对安娜的那种厌恨、克制、纠结、虚伪、宽仁的情绪,几乎每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把握的很准!甚至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不着痕迹的话,托尔斯泰都能准确把握住当事人的心理,并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显然,这需要作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敏感的思想感情,以及强大的心理方面的驾驭和表达能力。而读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则正好能以自身心理和书中人物心理进行相互印证,从而找到更多的共鸣,理解更复杂的人心和人性。
2、人性挖掘深刻。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两个人物,即安娜和列文。这两个人物其实是人类的两个极端,安娜为了满足欲望可以去死,列文为了摆脱人生困惑也可以去死(书中描写列文在与吉蒂结婚后,因为无法摆脱人生困惑,的确曾想过对自己开枪)。而我们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方面被迫压制住自身的欲望,一方面在人生困惑中庸庸碌碌、糊里糊涂,虽然活着,却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达到孔子所谓“四十不惑”的境界。
托尔斯泰通过刻画出这两位极致的人物,诠释出了人性追求的两个极端,即“欲望”和“良知”。安娜的结局是因偏执于欲望而死,列文的结局是因顿悟良知而生。这就是人性,摇摆于“欲望”和“良知”之间。这部书看似在分别描写安娜和列文各自的爱情故事,实际在更深层次地探讨人性的“欲望”和“良知”。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就是在于它不但探讨了这个深刻命题,还给出了堪比圣人王阳明的“答案”。大概三百年前,王阳明因为给出了这个答案,而最终成为一代圣人;三百年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也给出了这个答案,因此也成为了经典名著。
3、这个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摆脱人生困惑的答案。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格物,致良知。”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要为上帝、为灵魂而生活。”试想,人活在世上,为什么困惑?其实就是欲望太多,执念太深,如果能按照真理良知来生活,哪里会有这么多困惑呢?可能有人会问真理良知在哪里?答案就是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总的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能够成为经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这本书通过两个动人的人物,引出两段动人的故事,从而诠释了人性的“欲望”和“良知”,并且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给出了终极的答案。虽然此书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有大量的列文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读起来可能比较枯燥,但请务必读完,因为这一章才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写到第七章,只能算是一本普通的名著;但是添上第八章之后,就升华为经典名著,成为了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梗概
在1874年,美丽而又充满朝气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已经拥有了一切同龄人渴求的东西,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高级官员,两人已经育有一子,而她在圣彼得堡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社交地位。 她收到哥哥奥布朗斯基的来信,这位花花公子希望她能来帮忙挽救他与妻子多丽之间的婚姻,而她也随即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旅程。在路途中她结识了沃伦斯基伯爵夫人,之后又在车站遇到了伯爵夫人的儿子,帅气的骑兵军官沃伦斯基。当安娜被介绍给沃伦斯基时,两人之间擦出了火花,双方都被彼此吸引住了。
奥布朗斯基在莫斯科的住宅还迎来了另外一位访客——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一位敏感而好心的农场主。列文爱上了多丽的妹妹凯蒂。他不合时宜的向凯蒂求婚,但后者却被沃伦斯基迷的神魂颠倒。不知所措的列文回到了他位于波克罗夫斯科的家,一心投入农场工作之中。而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凯蒂发现沃伦斯基的眼中只有安娜,而已婚的安娜也同样回应了年轻人的好感,目睹这一切的凯蒂伤心欲绝。
安娜挣扎着重归平静,她急忙赶回圣彼得堡的家,但沃伦斯基却一路尾随。她试图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却又对沃伦斯基充满迷恋。两人之间擦出了激情的火花,这一切也在圣彼得堡的社交圈闹得沸沸扬扬。卡列宁陷入一个进退不能的境地,他不得不给自己的妻子下达最后通牒。安娜看穿了那个虚伪而不切实际的社交圈,她的应对带来一些浪漫而又悲剧的后果,也严重改变了她以及她周围人群的命运 。
《安娜·卡列尼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我为什么读不下去,感觉很枯燥
其实即使抛开了译者水平,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的确是有所不同的。只能说个人大概的感觉,总体国内的小说比较以叙事为主,人物描写,场景描写以此为依归的,因此外貌内心的刻画相对简洁,主要通过事件来刻画人物,通过事件让读者感知内在的情感。因此,大家对小说的兴趣也在此,从武侠小说,网络小说流行便可见一斑,像古龙的小说,大量的对话一样没问题,但这是有前题的,那就是相同的文化基础,即作者和读者的历史社会背景设定相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面,看国外小说很少能有意会的感觉)。国外的小说很不同,是以写作手法为依归的,因此会有大量的描写,经常一个动作之后跟随大段的心理描写,大段的环境描写,甚至插入各种其他的事件,这样造成阅读前后段落的连续性比较差,常常注意力就被转移了(可以这么理解,电影中一帧画面的信息量从文字角度需要一个段落来描写,所以看书的时候可以用支笔把动作划一下)。总体感觉如果光凭故事情节的话,国外小说是比不过国内的小说的(侦探小说例外),但胜在通过各种描写把它填满充实,大概这就是文学性吧~[呲牙]
这个问题,我很能感同身受。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向我推荐《月亮与六便士》,都说这是一部好书,不可不读。
“漫漫人生路,多少人只是怯懦地望一眼月亮,却继续紧握兜里叮当作响的六便士。其实,追逐理想并非是为自己赢得一场噩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相信这段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也很想看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
其实,朋友没推荐前,《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名字,我早就熟悉了。只是,我自己比较喜欢散文,小说极少读,外国小说更是一本没读过,当然散文也没读几本。因为整天为生活忙碌,常常静不下心来读书,真心感到惭愧。[害羞][泪奔]
当我终于静下心读《月亮与六便士》时,只读了几页,就放下了它。期间,我又逼自己读了两回,但仍读不下去,反而觉得很痛苦。太勉强自己,一点儿都不开心,最后只能放下。
读不下去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不够喜欢外国小说,勉强自己读,除了浪费时间,心情不佳,实在是收获不了什么。
那么,请问读它又有何意义?
难道就因为它是经典吗?抑或是向别人说起都读过哪些经典,可以充充数量和装装门面?
我不,我只读自己喜欢的。
您如果也觉得经典名著读不下去,感觉很枯燥,大可放下。因为您和书的缘分未到,或者不喜欢那个类型的书。又不是有研究需要,真没必要逼自己读,您说是不是?
和你一样,读俄国一些作家的作品,就像翻开一本天书一样。
无论是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还是《战争与和平》以及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等。
都会让我们在阅读的路上望而止步,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俄国人的名字。一串犹如豆腐泡似组合在一起的名字,将其它的语句连在一起,密密麻麻的最终混淆到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有时候,我们在读俄国文学作品时,常常被那些臃肿冗长的名字绕进去,它就像一团乱麻,不仅扰乱我们阅读的目光,也繁乱了我们阅读里的思绪。使得阅读成了一场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旅程。
纯文学的语言无论是词句,语法和表达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严谨,冷峻和漠然。它不同于网络文学,在口语化的表达中竭力讨好阅读的习惯。
主要原因,应该是没有沉下心来。
一些情节确实有点太细太啰嗦,好在这类情节的篇幅都不是很长。和雨果的一连好几十页铺陈渲染相比,已经是对普通读者很友善了。
这书总体上看,情节性趣味性还是很强的。甚至一些琐碎的章节,一些和情节主线关系不是很大的内容,如果仔细去品味,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
同是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篇幅略长,人物关系更为复杂一些。读起来也有类似的感觉,既冗长疲惫,期盼赶紧结束,又会遇到一个接一个的惊喜,到最后意犹未尽。
越是面对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名著,就越是要平心静气。要相信,盛名之下,必有其过人之处。
不建议求多求快,抱定一本仔细去品读,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读书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对自己有用的或有启发性的书籍优先读,特别是在选读灿若星辰的文学名著更是如此。
一、阅读之前先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梗概。
了解故事概是为了便于判断此书对你是否有帮助?同时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甄别出,你想要获取的东西在此书里有没有?让自己有限的阅读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二、如果你是城市“贵族”且对配偶不满意的人,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安娜这条线。
三、如果你关心农业,则可以选择阅读列文这条线。
大地主大农场主列文对农业的探索历程,对我们今天的农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果列文得知,咱们今天的土地流转和集中正向他当年所从事的农业经营模式靠近时,会不会有天地轮回的感觉呢?
四、对写作感兴趣的人,则要通读全篇了。
个人感觉吧,真正教会我什么是文字上的洪荒之力的就是俄罗斯文学。字字千钧,一往情深。大学时候在宿舍的床上读完复活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震撼到不行。工作以后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读日瓦戈医生,激动得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这两年工作中要给学生讲红楼梦,红楼梦是很好的作品,但和读俄罗斯文学又是两种感觉。俄罗斯不会有曹公,中国也不可能有托尔斯泰。这样说也许政治上不正确,但是个人最真实的体验。至于喜不喜欢,真的是无所谓的事情。读书如恋爱,看缘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