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好看吗
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它以其精彩的画面、精美的配乐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电影中的太空漫游场景和配乐更是让观众流连忘返,令人印象深刻。电影中的情节也非常紧凑,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总之,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值得观看。
2001太空漫游解析
《2001太空漫游》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
《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三个故事:2000年,科学家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不明物体黑石,在他们实地考察时,黑石突然发出了干扰的高频声波,调查计划失败。
18个月后,“发现一号”太空船再度向木星进发寻找黑石根源,飞行途中,具有人工智能、掌控整个飞船的电脑哈尔突然出现了错误预报,并精神错乱杀死了四名飞行员,和船长大卫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机大战。最终,哈尔被彻底关闭失效。
作为飞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大卫奉命继续飞往木星,在太空中他与黑石擦肩而过,瞬间进入了一个奇幻的时空隧道,当他醒来后黑石再次出现。
《2001:太空漫游》会不会是唯一没有科学硬伤的科幻电影
谢谢邀请。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是公认的科幻电影史NO.1,原因就是该片的拍摄理念、手法、风格都是超前的、独创的,被后来的很多片子所模仿。片子开头的骨头下落切换到空间站的蒙太奇镜头、独石的哲学意味、触摸屏、掌上电脑、轮式离心重力飞船、休眠舱、AI的反人类思维、纯能量生命体、太多的此前从未有过的脑洞使当时的电影界和观众叹为观止(那可是1968年,计算机还是晶体管的,国际空间站还没出现)。但是说到硬伤,其实任何科幻片如果吹毛求疵,都是能找出毛病的。只是高水平科幻片会巧妙的避开科学漏洞。例如大刘在写《三体》时,没有描述三体人的样貌,这是相当高明的,因为对幻想的东西虚构太多,就会陷入主观和个人水平的局限中,被观者一眼看穿。《2001太空漫游》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过多描写虚构的无法证实的东西,都用欲言又止的隐喻,例如AI霍尔9000为什么要干掉船员,独石来自哪里、什么构造,究竟是谁把船员变为纯能量生命……都没有描述,仅仅用剧情暗示和铺垫,让观众自己去尽情想象。所以该片巧妙避开了能产生硬伤的情节,让人无法挑出毛病。五十年多过去了,这部片子的特效已经落伍,可是其思想内涵在科幻电影史已经树立了里程碑,只有《星际穿越》能望其项背,原因只有一个:创新。这也提醒电影人:拍科幻片不要一味去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创新。用这个标准看,目前看到的《流浪地球》之后的那些跟风蹭热度的所谓科幻片,大多是模仿、生搬硬套之作,用道具特效硬往科幻题材上凑,不是末日灾难就是外星人入侵,要么就是机械战甲和激光枪大战,纯属动画片真人版,根本没有科学人文思想。就像再拍摄《水浒》,场景换成火星,108将全都穿机械外骨骼,手中武器是激光刀、激光斧、量子锤,大反派叫银河皇帝,剧情是抢夺从仙女座大星云运往M87星团的生辰纲,这就叫科幻片?对不起,这叫科幻元素类型片。所以《2001太空漫游》告诉我们,高水平科幻片是独创思想+独创脑洞+独创特效,剧情远高于道具特效。中国科幻,最缺的是好编剧。
说《太空漫游》没有科学硬伤是不对的,任何一部电影认真找,都能找到科学硬伤。如果按照时人给《流浪地球》挑刺的手法,这里面硬伤还是不少的。
一,黑石是什么?人的智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这是目前科学界的共识。电影里说是黑石赐予的,不可信。一块石头没有那么大能力。还有黑石为什么只是让河这一岸的猿产生智慧,另一岸的却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太阳现在不可能发生氦闪,所以电影的大前提就是错误的)。
二,仅仅靠这几十只初具智慧的猿就能传承人类文明到现在?几十万年的历程,要和猛兽斗,和自然斗,和疾病斗,和自己人斗。别说几十个人,即使几百个几千个,要想在危险重重的历程中生存下来,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带着地球流浪两千多年,期间多少不可预测因素,氧气不够怎么办,能源不够怎么办,人们心理能否承受,新星系也不一定适合生存。很可能还没有到达比邻星,人类就灭亡了)。
三,就是以2001年人类的能力是不可能建设太空及月球基地的,更不可能到达木星。(2075年人类不可能有重核聚变技术,地球发动机更不可能)。
2001太空漫游的结局是怎么回事
2001太空漫游的结局是,宇航员鲍曼的飞船出现故障,无法返回地球且无法与地球取得联系,他只能独自在宇宙漂泊。
这时神秘的黑石再次出现,鲍曼决定向黑石靠近,结果进入了一个星门,穿越星门之后他来到一个神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目睹了自己快速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最后在鲍曼弥留之际,黑石出现在房间里,鲍曼将手伸向黑石,似乎渴望获得某种帮助或探究黑石的奥秘。
虽然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在黑石神秘力量的帮助下,他完成了物种的进化。
2001太空漫游详细剧情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广袤无际的非洲沙漠中觅食,当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们欢呼雀跃起来,在巨石的指引下,他们学会将骨头当作工具和武器,开始猎食动物,并收复了同类抢占的失地,随着他们的首领将骨头抛向空中,画面切换至数百万年后的未来。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那是一块被埋藏了数百万年的黑色石板,与远古时期人猿们发现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进行实地考察时,太阳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随即发出了刺耳的无线电信号。
18个月后,“发现一号”太空船向木星进发,除了飞行员大卫·鲍曼和弗朗西斯·普尔之外,飞船上还有三名处在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整个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飞行途中,哈尔突然向鲍曼报告控制通讯装置的某个零件将在72小时内发生故障,可经过检测之后,鲍曼和普尔发现哈尔所说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们与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得出了哈尔作出错误预测的结论,两人震惊不已,因为哈尔9000型电脑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鲍曼和普尔开始质问哈尔,而哈尔建议将零件放回原处以观后效。为了避免让哈尔偷听到谈话内容,鲍曼和普尔躲进太空舱中交谈,普尔坦言感觉不妙,认为如果一旦证实哈尔出错,就必须将其关闭。两人万没想到,虽然哈尔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却可以透过窗口读取唇语。
哈尔决定先发制人,他用太空舱撞断了正在更换零件的普尔的氧气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鲍曼出舱营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学家随即因电脑失灵而悉数丧生。哈尔拒绝为返回的鲍曼打开舱门,万般无奈之下,鲍曼冒着患上减压病的危险通过紧急密封舱进入飞船,直奔哈尔的逻辑记忆中枢,当哈尔被彻底关闭时,鲍勃发现飞船已经飞抵木星。
鲍勃乘太空舱驶离飞船,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鲍勃突然高速穿过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最终置身于一间风格古朴华丽的卧室。鲍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际,第四块石板出现在床边,石板将他变成透明光团中的胎儿——星孩,星孩凝视着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来。
2001太空漫游小说剧情
史前阶段一群生活在饥饿和死亡边缘的人猿,某天在外出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人造体”。这个人造体是纯黑的立方体,作用不明,但明显是智慧生物的手笔。人猿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智慧不智慧,立方体的出现却在它们混沌的心智里触动涟漪。人猿的首领偶然挥舞了一下手里的棒骨,“发现”它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人猿们纷纷开始狩猎小动物,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击杀了一头猎豹,史无前例地站在了进化链的最高端。
随后故事跳跃到了人类太空殖民的时代,作者该段故事发生在2001年。弗洛伊德博士奉命来到月球空间站调查一起特殊事件。书里详细描述了弗洛伊德从地球到月球旅行的过程,也带领读者如亲眼目睹一般考察了月球空间站。原来,在月球上进行作业的太空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块埋于地底的黑色立方体,证明地球之外存在远高于人类文明的智慧生命。黑色立方体存在的意义不明,弗洛伊德博士判断它大概是某种警报器,只要被发掘出来就证明地球人已经具备太空殖民地基本科技水平。
而根据人类侦测,黑色立方体不断向土星的一颗卫星发射电磁信号。为了与智慧生物接触,人类派出一艘宇宙飞船。驾驶飞船的鲍曼并不知道此行的目的。按照程序,飞船的主控电脑赫尔将在快到达目的地时唤醒冬眠的三位宇航员,他们将进行科学考察,鲍曼只负责航程。
但是,事故发生了。电脑赫尔在旅行过程中得了精神分裂症,它认为自己必须杀死所有船员,才能独立完成任务。他果然也杀死了除鲍曼之外的所有人类船员。鲍曼意外存活最终使赫尔当机。弗洛伊德博士通过预录的视频告诉了鲍曼此行的目的,鲍曼独自奔赴永不回头的未知旅程。
2001太空漫游小说介绍
《2001太空漫游》是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长篇小说,1968年首次出版。
作品讲述了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现在非洲草原上。300万年后的一个寻常日子,一块黑色石板在月球上被人类挖出。“发现号”宇宙飞船沉稳老练的鲍曼船长,带着他的船员和顶尖科学家团队,在超级电脑“哈尔”的辅佐下,开启了对这石板主人的秘密追寻。
1968年4月,该作品改编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