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毁灭的获奖记录
《帝国的毁灭》是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创作的一部经典科幻小说。该作品于1966年获得了雨果奖最佳科幻小说奖,并被评为百年来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之一。作品以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阿西莫夫通过全景式的叙事手法,将数千年的历史、科学、哲学等元素融入小说中,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转变,探究了人类的本质与命运。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由乔治·R·R·马丁创作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该系列获得了众多重要奖项的认可。其中包括雨果奖、星云奖、世界奇幻奖和洛克菲勒奖等。这些奖项肯定了马丁的创作才华和对故事情节、角色发展和世界构建的精湛表现。《帝国的毁灭》系列的获奖记录证明了它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使其成为当代奇幻文学的经典之作。
年份 届数 组织 奖项 获奖者 种类 2004 第17届 欧洲电影奖 最佳男演员布鲁诺·甘茨 提名 2005 第77届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奥利弗·西斯贝格 提名 2005 第55届 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 布鲁诺·甘茨 提名 最佳女配角 科琳娜·哈弗奇 提名 最佳女配角 茱利安·科勒 提名 2006 第20届 西班牙戈雅奖 最佳欧洲电影 奥利弗·西斯贝格 提名 [以上内容来自]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由阿萨姆夫创作的科幻小说,曾获得了1966年的雨果奖和1966年的星云奖,并被评为“最佳科幻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极具文明的银河帝国的毁灭历程,以及一名心理史学家的探索与解决故事。小说不仅在科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为后世的科幻作品奠定了基础,堪称经典之作。
《帝国的毁灭》是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代表作之一,获得了1966年的雨果奖和1966年的星云奖。该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的衰落与崩溃,以及一个名为哈里·谢顿的数学家的预言和计划,帮助人类度过了漫长的黑暗时期。该小说深刻地探讨了历史的循环和人类的命运,引人深思。
帝国的毁灭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
帝国的毁灭并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
这可能是因为该作品在评选奖项的时候没有被提名,或者是因为它在评委们的眼中没有达到获奖的标准。
毁灭帝国可能没有在艺术、创新或者其他方面表现出足够的突出之处,以至于没有被奖项所认可。
虽然帝国的毁灭没有获得奖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
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观众群体。
帝国的毁灭可能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功,例如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或者在观众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此外,获奖并不是衡量一个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有时候一部作品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可能比获奖更为重要。
总之,帝国的毁灭没有获得过任何奖项,这可能是因为它在评选奖项时没有被提名或者没有达到获奖的标准。
然而,获奖并不是衡量一个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帝国的毁灭可能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受到观众的喜爱。
帝国的毁灭什么时候上映
《帝国的毁灭》是由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茱莉安·柯勒、布鲁诺·甘茨等主演的剧情类影片[1]。2004年9月16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的是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
如何看待《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很经典,虽然是描写纳粹恶魔和希特勒本人覆灭前的景象,但是对各种各样大小人物的展现却很丰富,同时在道具和场景上也展现了德国何以敢发动世界大战,因为强大,看看希特勒和施佩尔花费6000个小时(字幕上说的,听不懂外语)制作的柏林城的模型图,还有地下室的完备设施……我不知道是电影不是美化了纳粹法西斯,希特勒的老婆爱娃可以和一群人挤在一起喝酒,有三个德国将军,一个秘书一个护士还有一个下级军官。戈培尔的孩子们合唱,戈培尔的夫人指挥合唱,观众里还有德军的伤兵……这些和谐的场景个人觉得都不是人类恶魔法西斯该有的,尽管电影里也展现了纳粹仍然在屠杀德国民众的情景。看这部电影对大部分德国人居然恨不起来,看法很复杂的,用手机看了不下30遍
这部电影很真实还原了希特勒战败前夕的样子,狂躁与不安,精神失常等等同时还原了柏林城区那些英勇无畏却又毫无意义的防守,希特勒扮演者演技相当出色堪比原版希特勒,这部电影在当年评价也非常高。
这部电影在网络间,尤其是军迷圈非常有名,无论你有没有看过原版电影,但只要是上网的,就一定会看过无数鬼畜版的“元首之怒”中,一种或多种,当然,版本太多,我也说不清道不明你看得到底是那一版。电影本身,是以一个第三帝国中央核心集团中,一个女秘书的视角,从边上看着希特勒和第三帝国最后的时光,总体感觉还是很客观的,场景,道具,演员演技,都是一部大片水准,没有刻意丑化谁,也没有假模假样表示反思什么的,似乎就是企图原汁原味,展现第三帝国权利核心最后那三个月的情况,电影嘛,你真说是完全拷贝史实的话,我也不会相信,肯定有很多东西也是后来推想的东西,不过我个人到真没看出德国人有明显的私货夹在里面。
我自己看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不是元首,而是那个在最后时刻,已然完全帮不上元首什么的戈培尔博士,电影中无数场景里,都是各种灰黑,墨绿的德国各种军队制服为主流,只有戈培尔,瘦弱的身躯,穿一身亮眼的屎黄色西服,带着个红色纳粹袖套,永远一脸无助表情,站在元首尽量近的地方,似乎从电影开始,他就这样等着陪元首一起为第三帝国殉葬,电影最后,也有专门的场景,他陪他妻子到地下工事中,他几个孩子住的房间,他依然是那副无助的表情等在门口,他妻子进房间,孩子挺多,房间里摆了好几张高低床,他的妻子含着泪,一脸慈爱的逐一给孩子喂食氰化钾药物,然后出来跟戈培尔一起进了自己的房间……
从电影中看,这就是一个无助而绝望的人,但是戈培尔博士对于第三帝国的作用,也许是仅次于元首希特勒的人,正是通过他,希特勒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德国全体国民,以德国一己之力,几乎横扫西方主流世界。希特勒极右思想也是他极力宣扬的东西,后世评价说他们欺骗了德国人民,这个说法过于简单粗暴,他们用自己的死,证明自己确实有这个信念,既然失败,那就用自己陪葬。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末期,1945年1月底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苏联红军西进570公里,粉碎德军新整编的A集团军群,歼灭德军30多万,解放波兰全境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并深入德国东部和东南部。希特勒对此暴怒,2月13日与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大吵了两个钟头。这次争吵令古德里安终生不忘,他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这次“元首的愤怒”:
“他(指希特勒)站在我面前,举起拳头,脸上气得通红,浑身发抖。狂怒使他完全变了形,丧失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在每一次发作之后,他就在地毯上走来走去,然后猛地在我面前停下来,重新指着鼻子骂我。他几乎是放开嗓门嘶叫,两只眼睛鼓得要突出来,额边的青筋也爆了起来。”
(元首的愤怒)
古德里安对希特勒的观察很细。他经常描述元首发怒的情景:“1945年前线来的消息越发不妙,他(指希特勒)暴跳如雷的时候就越来越多了。他发脾气的时候总是手脚发抖,无法控制。”当维斯瓦河防御体系全面崩溃时,“他站在我面前晃着拳头,我那好心肠的副总参谋长托马斯不得不抓住我的衣襟,把我向后拉了一把,他怕我会被元首冷不丁的揍一下。”
(愤怒的元首,会揍人)
元首气性这样大,也是有情可原。众所周知,德国第一大工业区是西部的鲁尔工业区,第二大工业区就是东部的西里西亚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早已成为美英盟军地毯式战略轰炸的重点目标。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虽然离鲁尔区甚远,但这座城市的命运跟鲁尔区的命运也差不多。著名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中,德国军民死伤近25万,德累斯顿化为一片废墟,希特勒甚至没有勇气应纳粹高官之邀去德累斯顿的废墟视察。战略轰炸的压力之下,许多德国企业从鲁尔区迁到了西里西亚。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的结果,则是苏联红军完全占领西里西亚。失去西里西亚工业区,是对德国继续进行战争能力的毁灭性打击。截止德国投降,德国的煤炭产量仅为1944年同期(1-4月份)的四分之一,钢产量仅为六分之一。强大的德国落到这步田地,元首不愤怒是不可能的。
《帝国的毁灭》是由德国人自己拍摄,所以很多东西,即真又假。真的地方在于,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历史和真实的希特勒。假的地方在于,面子问题,得照顾一二。
从故事层面来说,它已经尽可能的秉持了客观与公正,电影暴漏了德军内部的分裂,将领的矛盾,自上而下的狂热。但它又通过很多隐晦的笔法,试图在为他们已经故去的“魔鬼”,保留尊严,留有余地。
我们一般可以见到的《帝国的毁灭》,被分成上下两部,时长约在150分钟,相较于原版,时间少了20多分钟,而被删减的这段时间里,究竟藏了哪些故事,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以希特勒最后一任秘书的面试作为开幕场景,缓缓展开,慢慢的深入德国柏林这座最大的地下城堡。
在那里,最后的12天时间里,我们见到了一个极其真实且立体的希特勒,看到了他性格里的“狂妄”、“冷血”、“强势”、“柔和”以及最后的“决然”和“迷茫”。
在德国人民的心中,希特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有人说他是魔鬼,也有人奉他为神明。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定论,它会因后人的编撰不同,而有所偏差,但有些事实,无论如何,再也改变不了,那就是发起战争,让无数的生灵惨遭涂炭。
所以在我心中,他有罪,极大的罪。
帝国的毁灭好看吗
我很崇拜希特勒,你说的《帝国的毁灭》我看了一遍。那其他四位我只知道三位应该是“克莱勃斯(1945年饮弹自杀)和约德尔(1946年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还有一个布格道夫(1945年自杀好像就是他亲眼看隆美尔服药自杀的把)另一个就不大清楚了.《恶魔的崛起》也听好看的,尤其喜欢元首演讲那个动作